評論對像: sheepshead | 2011/11/27 上午 01:31:38
評論言論:
「跨領域」的課題在當今的造型藝術發展中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包含了對多元之形式(form)、媒材(media)與類型(genre)的接納,還有對各種非藝術學科和領域的開放等等。其中一項受到高度關注的跨領域問題便是「藝術與社會」或「藝術與生活」的課題。
從現代主義以來,許多藝術家試著以「跨領域」來打破藝術這個學科從文藝復興以降孤立於社會的狀態,但這些前衛運動卻在過度強調形式化、個人主義與被資本主義收編的危機當中使改革社會的企圖被宣告失敗。然而,現今的藝術家或許不再自信地高喊著他們改變社會的決心,但藝術與社會的關係仍然是他們關心的問題,並且在這個議題上有著更多元的形式與內容,以更貼切、更考慮個體性與脈絡化的姿態來思考和處理藝術與社會的關係。
面對社會環境下從政治到經濟包含了文化面下對藝術領域的方向不明,策略混沌產生的不安氛圍下對未來陷入藝術無用論、哲學無用論、學歷無用論等各種情緒性惶恐,每天面臨不同形式剝削與壓榨的生活環境,如何把受體制桎梏的藝術和文學之感受性去干擾、撼動,而不光是見證、再現它。這應該是目前藝術家或研究者所需要深思且實踐的問題。
我們嘗試換一個角度思考關於藝術與社會的關鍵:設計與剩餘,設計使得某些東西被指定為「好」,作為相對應面的對象--不被需要又沒理由存在的東西變成為「廢棄」,為了符合這一套設計的競爭邏輯,於是我們透過各種努力讓自己不要變成廢棄人的方法就是:讓別人成為剩餘。被指定為廢棄的、剩餘的對象,變成了如何言說都無法自證有值的命運。
「廢棄的價值-Iam what I am 」北藝大校際研究生跨域學術論壇正是由此問題展開,集結了臺灣藝術圈近年來常常討論的一些社會議題,邀請了關注這些議題,甚至是身為其中一份子的同學,發表他們的藝術創作與計畫、文化行動、論文、策展論述或展覽內容。這三個議題分別是:討論關於性/別與身體的「肉體盛宴/性(別)與其不豫」、討論關於都市更新與居住空間的「關於抵抗,「地方」的形式、脈絡與本位」與討論邊緣/族裔/弱勢族群的「無有的掙扎:游離者與剩餘人的策略」。
((議程))
09:20-12:20 議題(一):無有的掙扎:游離者與剩餘人的狀態
a.從「心靈空間」到「權力空間」–視覺地理的再書寫創作計劃(創作—影像) / 郭俞平(台藝大雕塑、北藝大藝跨所)
b.思考一種苟延殘喘之計–「樂山飲」與撿拾(創作—藝術計畫)/ 曾韻潔(華梵美術、北藝大藝跨所)
c.你/妳準備好拯救即將沉沒的人生ㄇ—剩餘人廢棄的命運(論文) / 楊雅翔、李聰惠(中央哲學、北藝大藝跨所/台藝大雕塑、北藝大藝跨所)
d.低溫場域的勞力循環(創作—單頻道錄像) / 盧昱瑞(台藝大視傳、南藝大紀錄所)
13:10-17:00 議題(二):關於抵抗,「地方」的形式、脈絡與本位
a.【2012,城中末日】臺北都市更新影像展(策展計畫) /黃慧瑜(高師大美術、北藝大藝跨所)
b.閱讀廢墟的過程 / 鄭凱文(淡江建築、北藝大藝跨所)
c.彌留之際–都市過渡空間計畫草案(都市更新羊入虎口網)(創作—影像、紙本)/黃郁齡(高師大美術、北藝大藝跨所)
d.「彩庄紅毛港! BYE-BYE紅毛港!」集體創作活動(行動+創作–「彩庄紅毛港! BYE-BYE紅毛港!」集體創作活動、〈彩庄紅毛港〉攝影系列)/ 陳伯義(成大水利所碩士、成大水利所博士班)
17:00-20:30 議題(三):肉體盛宴/性(別)與其不豫
a.銷身匿跡 -再創給力性/別(行動報告—2011/01/09抗議「馬偕醫院非法解僱跨性別員工」行動 /芮筆忒(輔大哲學、中央哲研所)
b.微身體(創作–身體展演、數位影像) / 江胤芝(政大社會學、北藝大藝跨所)
c.愛X力、蕾絲陽房(創作–數位影像、裝置) / 蔡?璟(長榮大學視覺藝術、台南大學美術所)
d.在同一種狀態下(創作—水墨) / 陳俊志(長榮大學視覺藝術系、北藝大美創所)
時間:民國100年12月10日(六)
地點:台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院F306
聯絡信箱:whrg1210@gmail.com
聯絡人:李聰慧、楊雅翔
主辦單位: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
協辦單位:藝術跨域研究所
執行單位:W.H.R.G (廢棄回收小隊wasted human recovery group)
媒體合作:觀察者-藝術生態觀察站http://artobserverfield.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