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主題:
活在虛幻?解讀太陽、地球和月亮之間的複雜關係,以小見大
評論對像: SONGYI | 2023/5/9 上午 11:37:58
評論言論:
評論對像: SONGYI | 2023/5/9 上午 11:37:58
評論言論:
活在虛幻?解讀太陽、地球和月亮之間的複雜關係,以小見大
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有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自然現象,就連科學家也不能做出正確解答。因而有人質疑這個世界是設計好的,甚至人類也是被創造出來的。
這裡給大家簡單科普一下太陽、地球和月亮之間的“複雜”關係。以小見大,你會逐漸明白這個世界的構成為何是如此的精妙。
三體
此“三體”非彼“三體”,而是指太陽、地球和月亮。
宇宙是漫無邊際的星辰大海,而太陽系無疑是其中的一顆璀璨明珠,這裡不僅誕生了生命,還演化出了具有智慧的人類。
太陽系形成於46億年前,其中至少有上百萬個小行星,它們經過了漫長時間的演化,以及通過引力的不斷調節之後,太陽系最終達到了一種叫做軌道共振的穩定狀態。
當然,除了軌道共振之外,還有潮汐鎖定等機制,太陽系逐漸演化成為一種堪稱完美的運動形態。
通常來說,天文學家們用牛頓的引力定律來計算星系中天體的運動軌跡,這對於最簡單的二個有關聯的天體來說,是完全適用的。
可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如今的天文學家使用超級計算機對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進行高精度地追蹤模擬。
令人詫異的是,其最重要的結論反而是直接證明了這些行星運動軌跡的不可預測性。
開普勒定律——行星沿橢圓軌道運動
簡單來說,在太陽、地球和月亮形成的三體系統中,當其中一個天體質量很小(相對於另外兩個天體來說可以忽略不計)時,忽略其引力作用。剩下的兩大天體將按照開普勒定律,繞著它們的質量中心做橢圓運動。而小天體則將在兩大天體的聯合重力場中運動。
但是即便給定了初始條件,小天體的運動軌跡依然非常複雜。當時間越來越長時,小天體的運動軌跡便會進入混沌——即所謂的“蝴蝶效應”。
也就是說,月球軌跡只要有一點微小的擾動便會完全改變太陽系的命運。
雙星
混沌理論雖然如此的可怕,可是實際上地球希爾球(環繞在行星周圍的衛星)半徑為147萬公里,而49萬公里才是地月之間的警戒線(衛星必須在行星希爾球三分之一以內)。現在月球距離地球最遠是40萬公里。可以說如果不發生意外的話,月球越過警戒線大概是上億年後的事。
那麼,月球雖然被地球潮汐鎖定,但因為地月質量差距不小,要直到地球也被月球潮汐鎖定後才不會拉大地月距離。如今地月在數十億年間以同一面面向彼此,成為了圍繞太陽且互相繞轉的雙行星系統。
潮汐現象對地球生物的演化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海洋潮汐會推送海洋生物“上岸”。留在沙灘上的,並經過長時間的演化以及自然選擇後的海洋生物,最終會有一些個體在空氣中活了下來。之後便相繼有了恐龍、鳥類,以及哺乳類動物的出現。
這說明了地球與月球上的物質曾經發生過充分的混合。
此外,通過地月岩石樣本的對比後還發現,地球岩石的化學元素中,硅元素出現了不正常的虧損狀態,而月球岩石的化學元素中則缺少元素銪。
這種現象更加明確地表明瞭月亮和地球之間有著極為“親密的關係”。
硅是一種造巖元素,很容易富集於地表岩石中,由於巨大的撞擊力使地表岩石破裂和飛出才可能導致硅元素的缺失。並且只有當月球主要成分源於其它行星的時候,銪才會出現缺失的現象。
地球
提亞的迎頭撞擊也讓地球的地表熔化成為了岩漿海。
在這種極為炙熱的環境中,地球漸漸分出了地殼、地幔和地核。那些禁錮在岩石裡的揮發性成分也被釋放出來,聚集成濃密的大氣。
當岩漿海開始冷卻,大氣也隨之降溫,終於第一次有雨滴落到地球表面。降雨的形成,彷彿按下了一個開關,一個大千世界“破殼”而出。
隨著海洋的出現,地球的表面開始有了不一樣的色彩。從那以後,縱然滄海桑田、板塊聚散,海水始終為地球塗抹永遠的蔚藍之色。
海洋不僅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熱量調節器,還深刻影響著水與大氣的流動。它們在岩石地球上不斷流淌,成為塑造地表岩石的重要力量。
在海水中,更大的鉅變在醞釀——生命的誕生。
此時的地球歷經了數億年的閃電與火山噴發的高溫高壓環境,大量的無機物合成為有機物(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硫化氫、氨、磷酸等),並進一步合成為氨基酸與核?酸,最後匯聚在海洋之中。
氨基酸與核?酸由於疏水相互作用(在水中溶解度小的分子有聚集在一起的傾向)經過長期的相互積累,並通過縮合或聚合作用,逐漸形成了原始的蛋白質分子、多糖分子和核酸分子(DNA或RNA)。
由此,首個具有生命意義的物質在地球上誕生——具有自我催化和遺傳能力的RNA生命。
結語
以上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理論,其實卻又是息息相關的。由宇宙到太陽系,由太陽系到太陽、地球、月亮再到海洋,直至首個生命的誕生。
可以說,無論缺失哪一個環節,都會導致整個世界的崩塌。這些極為複雜,深邃,卻又環環相扣的自然演化機制,絕對不可能是某些高等智慧生命能設計並創造出來的。
自然界的廣闊與深奧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求索和探索,我們對大自然還要保持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