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long-lastingmedicine 發表於:2023/6/25 上午 09:41:56
由於受到美國的挑唆,“臺獨”分子在最近一段時間異常囂張,不僅經常對“一箇中國”原則進行挑釁性試探還屢屢和國際上的反華勢力“互動”。與此同時,一些歐美國家也聞風而動,用盡各種方法架空“一箇中國”的政治承諾。英美等國甚至還將軍艦開到臺灣海峽炫耀武力,大有不惜與中國一戰的架勢。面對國際反華勢力和“臺獨”分子的囂張氣焰,中國當然不會聽之任之。也許這些國家還沉浸在曾經的輝煌中,可中國強悍的海空軍卻用實際行動告訴他們,清朝已經滅亡很久,他們開幾艘軍艦就可以橫掃中國近海的時代也早已結束。如果執迷不悟,那中國不介意用導彈教他們做人。
幾輪較量後,這些國家也意識到在中國近海同中國開戰是一件多麼愚蠢的事情。所以他們開始轉變策略,不斷髮出制裁威脅,試圖以此向中國施加壓力,進而剝奪中國在臺灣問題上的主導權。然而,這些言論並沒有引起中國多大反應,反倒是很多歐美智庫陷入恐慌,他們紛紛發出警告,指出對中國的制裁將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後果。
據歐美多家頂尖智庫報告,如果中國使用武力解決兩岸問題,且歐美國家執意對中國發起制裁,那可能會給全球經濟造成3萬億美元的損失,這絕對是全球經濟不能承受之痛。很多研究還用當前正在進行的對俄製裁做案例,認為歐美國家連俄羅斯都搞不定更遑論制裁中國。
大西洋理事會和 美智庫榮鼎集團 的研究表明,如果在兩岸發生軍事衝突情況下,G7集團發起對華全面制裁,其損失總額幾乎等於英國全年產出。研究報告中還詳細列出潛在成本、工具和政策選擇。同時,還將正在進行的對俄製裁拿來進行比較。而榮鼎諮詢副總監查理楹陷粟S更是在題為《在臺灣危機中制裁中國:情景與風險》的報告中直言不諱稱,若臺海局勢失控,那對每個人而言都是代價高昂。特別是當下歐美國家與中國圍繞臺灣問題的博弈不斷升級,雙方的動作也不斷加大。當中國戰艦近距離逼迫美軍艦轉向以及中國戰機逼近美國航母后,臺海局勢升級已經不可避免。
報告將很多筆墨放到歐美國家制裁中國的主要目標,如中國金融業,與中國軍方有聯繫的行業,與中國的軍事和政治領導有關的個人或公司等。其中,以G7為主的歐美國家更傾向於選擇金融制裁、出口管制和其他類似制裁。因為在歐美國家看來,這些制裁對中國的傷害將超過對西方的傷害,儘管中國試圖防範自身的脆弱性。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馬丁歲勴A姆帕針對該問題也有自己的觀點,在他看來,經濟制裁通常只有大約三分之一的成功率。可面對大國時,概率會大幅下降,幾乎等同於另一種互相毀滅。此外,制裁需要時間才能發揮作用,可能比一場成功的戰爭要長。屆時,重點將逐漸變成懲罰性。制裁政策實施時間越長,目標公司和國家就越容易適應。他們可以轉移貿易或找到解決辦法,就像俄羅斯現在做的事情一樣。
很多報告都認為,單純的經濟制裁不可能避免衝突,還需要與軍事和外交努力協同工作。在俄烏衝突爆發後,多家智庫報告都對七國集團對俄羅斯的制裁政策進行深入研究。同時,還對潛在的兩岸衝突和可能的對華制裁措施進行更為嚴格的審查。多數報告承認,多種因素正在促使臺海局勢升級,包括兩岸現狀維持力度的削弱,中美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加劇、中國軍事實力的增強,美國對華採取更強硬的政策等。如果G7對華進行制裁,可能的行業包括化工、金屬、電子、造船和航空業,這些行業大概僱用著 4500 萬工人,年收入超過 6.7 萬億美元。
為進一步評估制裁政策的效果,歐美國家已經對其中一些部門展開制裁。不過現實表明,對華制裁會讓這些國家付出沉重代價。以航空部件和技術為例,如果切斷對華輸出將對中國的旅遊和商業航空製造業造成巨大打擊。但它也將直接影響至少 22 億美元的 G7國家 出口,若中國採取報復措施,這個數字可能會上升到 330 億美元。鑑於不同的國家利益及承受經濟痛苦的意願各不相同, G7 國家也將難以制定協調一致的應對措施。
雖然目前在對俄製裁方面G7國家還能維持著表面一致,但中國經濟顯然不是俄羅斯可比,所以形成對華制裁共識比對俄更為困難。而且針對中國精英階層的制裁也很難起作用,因為通過空殼公司和其他策略隱藏資金的方法有很多,更何況許多將成為目標的官員堅定地致力於中國的臺灣政策,不太可能輕易被針對其個人的金融制裁所動搖。儘管當下歐美國家仍是全球經濟體系中的主導力量,但G7 最有效的制裁力量仍是美國對全球金融體系的控制。
多年來,中國和俄羅斯一直對美國在全球的金融壟斷地位感到憤怒。為削弱美國的金融實力,中國已經建立起自己的 Swift 版本,稱為跨境銀行間支付系統,用於處理人民幣交易、推廣數字貨幣並實現與俄羅斯和其他友好國家的人民幣支付。不過很多專家也承認,中國金融系統面臨的最大問題還是國際金融體系信任美元、美國的法治及其相對開放的體系。由於美元的普遍存在以及美國經濟和金融體系的重要性,中國短期內並不可能完全擺脫美元。
不可否認,在全球化水平不斷提高的當下,除個別國家外,全球大部分國家已經被捲入全球經濟體系並在其中扮演一定角色。如果歐美國家發起廣泛對華制裁,中國勢必付出很大經濟代價。然而,中國當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不僅是全球具有戰略價值的市場,還是國際上重要的零部件和基礎產品的供應國。不久前,歐美國家以國家經濟安全名義強推所謂“對華脫鉤”政策。結果,各國既沒有真的擺脫所謂的“對華依賴”也沒有建立起所謂的“獨立經濟體系”,反而為某些政客或經濟學家的胡言亂語付出非常慘重的經濟代價。
當俄烏衝突爆發後,歐美國家不計代價發起對俄製裁。按照這些國家的劇本,似乎俄羅斯經濟很快會在他們的壓力下崩潰。但現實非常殘酷,俄羅斯經濟不僅沒有崩潰反而得到一定程度發展。而歐美國家自身卻陷入狼狽境地,由於來自俄羅斯的廉價能源和社會基礎產品減少,這些國家多數面臨嚴重的通貨膨脹。與俄羅斯相比,中國的經濟體量更大,在全球產業鏈條的地位更高。按照權威部門公佈的數據,中國是全球多種重要零部件或社會基礎產品的重要供應者。也許歐美國家可以尋找到其他供應者或自己生產,但生產的調整需要時間,而且相關產能的擴大還需要考慮長遠經濟建設。此外,若重建一些產業還可能面臨成本過高或技術不成熟的問題,而這還沒有考慮中國的反制措施。若歐美國家不想面對這種損失,那最好的辦法只有尊重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