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藝術論壇 /

藝術文化 藝文論壇 藝術論壇 免費藝術社群 歷史最優久的華人藝術網 台灣藝術 大陸藝術 華人藝術 海棠藝術 藝術 油畫 水彩 陶藝 雕塑 書畫 金石 攝影 藝術 多媒體 世界名畫 複製畫 雕塑 賀卡 石版畫 版畫 藝術愛好者訂購藝術商品的最佳管道 藝術產業者宣傳服務的最佳媒體 藝術創作者展現作品風格的最佳舞台 台灣藝術網 海棠
共1 條記錄, 每頁顯示 10 條, 頁簽: [1]
[瀏覽完整版]

標題:「始終做科普」應成為行醫準則

1樓
FDGTR 發表於:2024/3/20 上午 01:19:59

「有時是治愈,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這是世界第一家結核病療養院創作者杜魯道醫師的名言,也是對醫學現況的一種準確表達。時至今日,這段名言仍是醫師遵從的行醫準則。但是,在臨床一線工作30多年、見證了無數生死病痛之後,我有了新的感悟:一個世紀過去了,在特魯多醫生提出的這3種場景之外,或許可以有新的場景,而且這場景可以對前3個場景進行修正。

  什麼場景呢?請容許我分享三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讓人傷感。

  一天上午,一對姐弟帶著母親來到我的診間。老太太已是晚期婦科腫瘤,全身廣泛轉移,沒有手術機會,化學治療效果也十分有限。在支開老太太後,姐弟倆返回診間,請我一定要救救他們的母親,說無論花多少錢都可以。但我只能遺憾地告訴他們,來得太晚了。

  原來,姐弟倆這些年一直在城裡打拼,母親堅持留在農村,每次打電話回去,母親都說好著呢,直到有一天暈倒在菜市場。老太太早在4年前,停經10多年後又出現了陰道出血,但她沒有告訴兒女。

  停經後出血是需要高度警覺的危險訊號,一定要及時就醫,慎防惡性疾病的發生。遺憾的是,這項能救命的知識點,老太太當時並不知道,直到今天還有許多人並不知曉。

  第二個故事令人欣慰。

  我收到一面特別的錦旗。當患者滿臉笑容走進診間送錦旗給我的時候,我一頭霧水,她不是我的病人。原來,在看了我的一期科普節目後,她按照建議去醫院檢查,發現患有早期子宮頸癌,及時接受了手術,後來生活如常。前陣子她看到節目重播,很是感慨,於是專程送給我一面錦旗。春藥 春藥網 媚藥 催情藥 迷藥 東京春藥網 春藥用法 春藥是什麼 春藥使用方法 有效春藥 購買春藥 春藥哪裡買 春藥能給你帶來什麼 春藥用法 春藥製作 使用春藥感覺 春藥推薦 春藥原理 春藥使用案例 春藥心得 春藥效果

  第三個故事讓我有著錐心之痛。

  我12歲那年,母親因為婦科腫瘤離開了我。由於怕影響我學習,母親臨終前請求家人不要告訴我她過世的消息。直到兩個月後我放寒假回家,才得知這個噩耗,當時我就暈了過去。對我來說,那個寒假無比漫長,那個冬天特別寒冷。

  母親的離開,是我選擇從醫和當婦產科醫師的原因。但是,母親到底得的是什麼樣的婦科腫瘤,我一直都不知道。

  直到母親過世30年後的2012年夏天,我才得到了可能的答案。當時我在哈佛大學醫學院進修。有一天傍晚,我躺在醫學院主樓前的草坪上,以婦科腫瘤專家的身份對母親的病情進行梳理,認為母親當時得的是子宮內膜癌,因為母親有停經後再次出血的現象,但是卻被忽視和誤讀了。假如母親或親戚們能有一些醫學常識,母親就能夠早些就診,就不會那麼早離開。因為,子宮內膜癌如果發現得早,是可以治癒的。

  對於一些晚期腫瘤和罕見疾病,再高明的醫師也回天乏術,再先進的醫學也無能為力。但是,如果人們具有一定的醫學常識,在疾病初期就發現苗頭,儘早診治,結果就可能大不一樣。於是回國以後,在完成臨床工作的同時,我開始致力於女性健康科普。

  十多年過去,酸甜苦辣,樂此不疲。

  行文至此,您可能已經猜到我想說的3種醫學場景之外的內容了,沒錯,就是科普,或曰科學傳播。醫學在很大程度上是經驗科學,很多疾病防治理念,只有見識過,才可能關注。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名譽主任郎景和教授說過——「如果你只是個好醫生,就還不是一個好醫生。」「科普是醫生的職業良知和社會責任,醫生要始終做科普。”

  對某一疾病而言,科普做得越好,就有越多的人知曉相關的防治知識,疾病就越可能被早期發現和治療,獲得治癒的可能性就越大。相應的,無法治癒、只能安慰的晚期患者就越少。或許可以這樣闡述醫學科普的作用:將“有時是治愈”變成“常常是治愈”,同時降低“總是去安慰”的頻次。

  一個醫師乖乖水 聽話水 失憶水日本春藥 日本性奮劑 FM2 瀰漫之夜 DDK迷姦粉 金蒼蠅迷情液 一滴銷魂催情水 卡宴催情水 日本淑女剋星精華素 春藥口香糖 迷情水 液態春藥 粉狀春藥

醫術再高明,一天也做不了多少台手術,看不了多少個病人。但是,一本優秀的科普圖書、一場精彩的科普講座、一段實用的視頻,可以讓健康知識觸及更廣泛的人群。

  普及健康知識,提升全民健康素養水平,是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由此看來,在特魯多的名言之後加上“始終做科普”,非常契合健康中國戰略,變成“有時是治愈,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始終做科普”。這是一個醫者的沉思,一個科普工作者的呼籲。

  希望杜魯道醫生寬宏大量,原諒我的無禮;希望醫生同行海納百川,認可我的觀點;希望廣大公眾厚愛三分,並從這一改變中獲益。

共1 條記錄, 每頁顯示 10 條, 頁簽: [1]

arts 回到首頁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1.1
Processed in 0.28125 s, 2 queries.